工作动态
首页
>> >> 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 >> 工作动态
威海市“十三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17-12-25 10:5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经信委 字号:[ ]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和提质增效,落实“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攻坚期。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十二五”节能降耗成果,深入推进“十三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节能目标任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节能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关于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能耗指标保持了持续下降,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降耗约束性目标。2015年,我市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7.65%,2011-2015年累计完成23.0%;规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9.70%,2011-2015年累计完成32.13%。

1.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的趋势趋缓。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944.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1.57亿元,年均增长9.1%;综合能源消费量由159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 189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76 %,累计节约能源 52.92万吨标准煤,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节能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实施了《威海市节约能源办法》、《威海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威海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等系列节能减排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节能减排目标、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政府(管委)、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使我市节能减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市及各区市全部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进一步健全了节约能源办公室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公室,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节能减排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整体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大合力。

3.结构节能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7.9:55.9:36.2调整为2015年的7.2:47.4:45.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累计提高1.4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28.1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的37.02%,比2010年的24.9%提高了12.12个百分点。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医疗器械、碳纤维、激光打印机、高性能子午胎、数控机床、航空地面设备等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部分产品居于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批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我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轮胎、渔具、智能终端及打印设备、海洋食品、地毯等生产基地。三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通过组织实施“3+4”转型升级计划,认真落实国家、省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建立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开辟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56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近一倍。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得到提高,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业提升效果明显。四是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通过认真落实淘汰目标计划、严格责任考核、加强政策引导和现场督导等措施,按时完成列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威海文隆电池有限公司、文登市文盛染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任务,并通过了省经信委组织专家组的现场验收。其中,威海文隆电池有限公司拆除铅蓄电池极板生产线落后设备60余台(套),淘汰落后产能4万千伏;在纺织行业淘汰了年限超过15年的印染生产线--LMH701A-160R型漂白机前处理设备1台,淘汰落后产能30万米。同时,严格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力化解玻璃、轮胎、船舶三个产业存在的落后和存量过剩产能。五是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3%提高到2015年的3.7%。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25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7%,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8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2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15万千瓦。另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机3.6万千瓦。立足我区市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已建农村沼气5万座,已建大型沼气工程23处(新建5处),秸秆利用率达98.5%。先后在宾馆、学校、工业企业、卫生机构、敬老养老机构推广太阳能集热系统14万余平方米,共有118个项目列入省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计划,累计争取补贴资金5000余万元。

4.节能技术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得到国家、省、市支持。“十二五”期间共安排市级节能科研项目102项,占全部科技计划项目的31.5%。组织实施了直流永磁无刷电机研制及应用技术、抽油机专用变频回馈一体化装置关键技术等30多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以及装备的研发和攻关;组织实施了“年产360万平方米新型低碳环保建筑板线项目”、“浮法玻璃生产线废气余热发电技术改造项目”、“高性能载重子午胎工艺优化节能项目”等节能减排技术示范项目;重点组织推广了“IE4超高效电机设计制造技术”、“智能电网用户端电力安全管理云服务技术”、“半导体(LED)照明技术”、“直流永磁无刷电机研制及应用技术”等20多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年新增经济效益10多亿元。先后有21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被评为省重大或优秀节能成果,308个型号的节能技术产品进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

5.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工业领域扎实推进余热余压利用、煤锅炉综合提升工作、电机能效提升和工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百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每年组织热电企业开展能源水平对标活动,督导百户重点用能企业制定节能保障措施607项,实现节能50多万吨标准煤。夯实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基础。以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师、能源审计为重点,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水平。分年度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市百家重点用能企业实现了全覆盖。扎实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制定推进计划,并积极做好咨询、指导和认证服务等工作,46家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提前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11年-2015年分别下降6.06%、7.66%、6.27%、7.55%、9.70%,累计下降32.13%。

6.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印发了《关于认真落实“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通知》,依托税务网站、办税服务厅等平台,加大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解读宣传力度,使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及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相关企业减免相关税收3.6亿元。二是有效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认真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至2015年,全市经省、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了68家,年综合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260多万吨,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产值40.56亿元。三是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荣成、文登、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园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要求,通过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改造。培育了14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设了1家省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并完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十二五”期间完成16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共提出中高费技术改造方案789个,总投资62517.8万元,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91.7吨,年节约新鲜水3089万吨,节能量约13.25万吨标准煤,减少粉尘排放1581.3吨。

7.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好时机,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出台我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威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通过发展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有效拉动了消费需求和节能环保社会投资需求,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至2015年底,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节能产业98.6亿元,环保产业17.9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11.3亿元。生产的设备包括节能电机、节能打印机、节能水泵、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26个行业大类85个种产品;拥有威海高效电机产业化基地和威海南海新区新型建材产业化基地两个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海王旋流器、东兴电子等11家节能环保示范企业。

8.节能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市十分重视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市场作用,切实提高节能效率,降低节能成本。行政区域内通过国家备案的节能服务企业9家,通过省认定的能源审计机构3家。“十二五”期间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23个,实现年节能量6.65万吨标准煤;对105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对部分重点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开展了能源利用监测,为全面摸清重点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状况、分析用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9.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污染治理目标和责任。制定了《威海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高管理标准、严格管理措施、推进项目治理。组织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将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目标和重点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和市直有关部门。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始终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先算、后审、再批”的污染物总量确认工作程序。“十二五”期间,没有审批高耗能、高污染类建设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新增量。三是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治污力度。全市14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配套率为100%;部分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实施了脱硫除尘设施提标改造。四是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不断推进。组织各区市环保部门对辖区内分散燃煤小锅炉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小锅炉档案,制定拆除改造计划,建成区及集中供热范围内141台燃煤小锅炉中已淘汰拆除83台。五是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做好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工作,共办理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8592辆,发放补贴资金6388.29万元;认真实施机动车“黄改绿”工作,有143多辆柴油黄标车通过治理改造,达到了“黄改绿”车辆的排放标准,领取了绿色环保标志;有105辆“黄改绿”车辆申请了“黄改绿”补贴。六是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成果。目前,330座加油站已完成油气回收治理改造任务;中石化、中石油等80余家加油站已完成油气回收系统检测工作。七是空气质量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到目前,我市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1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72微克/立方米 ,“蓝天白云”天数为326天,各项指标均在全省名列第一。

10.节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先进节能理念,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能源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举办“节能宣传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节能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结构调整任务依旧艰巨。我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在全部工业用电中的占比相对较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任务艰巨,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增长点尚处于培育阶段,行业结构偏重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增长趋缓对节能降耗的压力会有所加大。二是企业节能降耗内生动力不足,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部分用能单位市场需求不旺、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滑,节能投入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单位能耗逐步收窄,节能能力和空间逐渐缩小,节能工作的难度有所加大。三是节能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公众节能意识有待增强,节能统计监测、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节能量交易仍处于探索阶段,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节能长效机制建设尚未完全形成。四是三产对节能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五是节能减排项目和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市级节能减排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困难,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进展相对缓慢,导致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效果明显的节能减排项目,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项目开发实施力度不够。

(三)面临的形势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放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减慢。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各级、各部门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决策部署上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破除资源环境约束上实现新突破,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切实将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放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减慢。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各级、各部门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决策部署上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破除资源环境约束上实现新突破,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切实将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

虽然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节能长效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节能工作将由依靠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推动和制度保障相结合转变,长效机制将对节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节能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和节能服务产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节能产业发展既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又能为节能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三是技术进步对节能的支撑愈发明显。“十三五”期间,伴随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新突破,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强。四是市场化节能手段将更多被采用。节能量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机制逐步完善,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以市场化的理念和方法开展节能。五是全社会各领域节能将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领域能耗总量仍呈上升趋势,必须点面兼顾,抓好全社会立体节能。

总的看,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是我市破解能源、环境制约,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充分认识节能降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确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推进节能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强化节能,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通过发展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节能实力,为节能工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支持。

2、坚持总量控制与存量优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能耗总量控制,引导各区域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同时,对存量产能加快改造提升,实现经济存量优化,促进节能降耗。

3、坚持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严格限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改造落后产能。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成果转化,加大技术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完善节能管理体系,提高节能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结构优化和管理创新。

4、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节能降耗工作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5、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节能降耗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节能降耗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6、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原则。将节能低碳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节能低碳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

(三)任务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设计及绿色改造。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利用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鼓励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与建材。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建立完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节能政策支持体系、节能监督管理体系、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和节能文化促进体系,节能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6%,年均降幅3.43%,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各项节能目标任务。

三、工作重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节能工作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城市”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和商贸流通”六大重点领域节能,开展“能效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数字化管理”四项节能工程,深挖减排潜力,促进全市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1.抓好工业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低效设备,鼓励高耗能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以高效煤粉锅炉示范工程、新能源集热系统应用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为重点的“工业绿动力”工程,探索实施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能源监控、管理、分析管控一体化系统等绿色制造工程等。

电力热力工业。推广节油点火、燃烧精确控制、烟气深度余热利用等锅炉节能技术;实施以降低厂用电率、降低供电标准煤耗、减少输配(送)系统网损率为重点的节能改造工程,提高机组发电效率;优化供热管网布局改造,提高供热效率,降低管网供热损失;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低效小火电机组。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到2020年,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坚决淘汰关停。加快高效配电变压器开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淘汰落后变压器,促进配电变压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及并网发电,开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示范,改善电力热力机组构成。推动智慧供热系统建设。

建材工业。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干拌预混砂浆,提高散装率,加快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进度,加快行业、产品的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采取脱硫脱硝等措施,逐步改变行业“两高一资”的传统认识。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农林三废等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绿色、节能、环保建材产业,替代传统建筑上的水泥、石材、瓷砖等建筑材料,达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目的。引导水泥企业进入上下游产业,通过发展水泥制品来合理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节能、安全、环保型新型建筑材料,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

机械工业。推广冲天炉节能技术、中频感应电炉谐波治理技术、锻造加热炉节能技术、激光焊接技术、降低热处理炉热损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热处理炉计算机控制及群控技术、等离子切割技术、激光切割技术等节能技术和装备,积极采用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绿色机床、新能源汽车、精密铸造,提升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推动机械加工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

化工产业。全面开展化工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和“三评级一评价”活动,持续推动以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水平为内容的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市化工产业发展水平。

2.抓好建筑节能。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加快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完善区市两级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新建建筑节能,推进绿色建筑。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管理,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模式和协作联动机制,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严格执行节能信息公示、外保温施工专项资质、建筑节能关键岗位资格培训等制度,积极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加强对节能施工等关键环节监管,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居住建筑节能达到75%、公共建筑节能达到65%的设计标准。推进墙材革新,重点发展应用综合利废的新型墙材、无机保温材料、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进建制镇和农村建筑节能。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阶段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10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识,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三五”期间,继续贯彻落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加大既有建筑墙体围护结构改造和采暖、空调等技术改造工作。推广智能化控制、变频装置、新风装置、冰蓄冷装置等,对现有公共建筑、宾馆、饭店、大型商场等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进行改造,提高各类建筑整体用能效率。到2020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11%;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15%;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5年降低10%;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后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比改造前降低25%以上;公共建筑节能该在后能效比改造前提升15%。推进既有建筑供热分户计量改造。“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完成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贯彻落实《高层建筑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实施意见》,将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纳入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等环节。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合理有序发展太阳能光电技术,积极稳妥推广地源热泵供热制冷技术,实施一批太阳能光电、地源热泵、LED(发光二极管)照明示范工程。全市城镇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建建筑达到50%以上,

3.抓好交通运输节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为核心,以绿色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绿色交通运输装备推广应用、运输组织优化为重点,以智能交通与信息化、绿色交通管理能力建设为支撑,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到2020年,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5年降低2.1%;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5年降低6.8%;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5年降低6%;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能耗比2015年降低1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

推广应用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干线货运推行大型化、箱式化、专用化、高质化运输,城市配送推行小型化、专用化、环保化运输,降低物流、客流吨公里油耗。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和清洁能源车辆,到2020年,全市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力争达到65%以上。严格落实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

推广应用智能交通与信息化,提升绿色交通管理能力。开发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出租运营调度服务系统、交通出行动态数据分析系统和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系统,融合全行业业务系统数据,构建统一的交通资源平台。

4.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严格执行用能设施设备运行规范。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计量、监测和统计工作,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信息平台。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主管负责人、节能联络员、能耗统计员和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推进能力建设。

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对应用范围广、节能效果显著的产品逐步实施强制采购。鼓励采用节能型网络服务器等节能产品。到2020年,节能产品采购金额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鼓励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以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贴奖励等方式,实施配电、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电梯等重点耗能设备及数据中心、食堂等公共机构附属设施的节能改造。有序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办公设备,推进公共机构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办公用品的循环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5年降低10%,节能灯具、节水器具应用率达到90%以上。

5.抓好商业与民用节能。抓好商业与居民生活节能,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节能产品,培养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居民节约意识。到2020年,商业企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10%以上。

在商用场所大力推广高效空调、电梯、冷藏设备、照明灯具等节能产品,推广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室内照明和温度的节能控制。鼓励商场销售节能型商品。推动宾馆和酒店应用节能燃气灶具,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落实节能产品惠民补贴政策,引导居民使用高效节能产品。鼓励节能服务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商场和酒店开展重点用能设施节能改造。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高效照明产品应用率达到100%。

6.抓好农业和农村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产品,淘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提高农村用能质量和效率。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完善农村沼气服务网络和综合服务模式;研发推广适合我市特点的农村户用和棚用沼气装备系统,探索示范高效太阳能沼气技术;完善秸秆气化技术及系统装备,建设农村秸秆气化工程。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提高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大力推进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中的普及应用,加强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到2020年,力争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15%以上。

(二)实施四大节能工程

1.能效水平提升工程。围绕电力、建材、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探索推行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支持燃煤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换热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蓄冷蓄热、节约和替代石油、输配电系统、建筑节能等十类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传统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通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累计节能40万吨标准煤。

2.节能环保产业培植工程。以培育节能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促进节能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增强企业节能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提高节能产品档次和质量。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和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产品优势和管理经验,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化节能服务。支持重点耗能领域和行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推动节能诊断、监测、审计、评估和认证等第三方节能专业机构发展,规范节能服务市场,促进节能服务业健康发展。围绕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再制造、节能环保服务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为促进节能形成强力支撑。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实现社会节能量50 万吨标准煤。

3.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工程。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进经技区、荣成开发区、文登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综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废旧再生资源、农林水产废弃物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到2020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发展再制造产业。围绕废旧电动机、废旧轮胎等再制造产业,研发推广一批再制造技术,实施一批再制造项目,培育一批骨干再制造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消费者购买使用再制造产品。到2020年,再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

4.能源数字化管理工程。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采用能源数据融合技术、动态平衡分析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促进节能与信息化有效融合。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产品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集中处理、动态显示和智能分析,加强能耗监测分析,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增强节能管理和执法机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节能工作效率,为深入开展节能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到2020年,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全部建立数字化能源管理中心。

(三)深挖减排潜力

一是深化重点行业废气治理。确保火电、建材等行业大已建成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正常运转。二是加大全部重点废气排放企业治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在发电、热电企业推行超低排放技术。三是深入推进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治理改造工作。四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表面涂装、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大力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五是继续抓好 “黄改绿”和老旧、黄标车淘汰工作。六是推进分散燃煤锅炉污染治理。禁止新建10吨/时以下燃煤锅炉等设施,淘汰建成区及热力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推进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工作。七是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禁止购买使用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八是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发展与节能的关系,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树立以节能求发展,以发展促节能的观念,实现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双赢。在政策制定、区域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强化节能意识,将节能贯穿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把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尤其是把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支撑,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节能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引导,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园区、企业和项目等“三大载体”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培育低碳节约生产模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节能财税政策,加大节能政策支持。完善节能财政政策。继续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节能领域,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节能重点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效节能产品推广、高能耗设备淘汰补偿和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认真贯彻执行节能方面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取得节能、节电、节水显著效果和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单位,依法依规给予税收优惠。

(三)加快节能技术进步,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创新节能研发资金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用能单位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大关键共性节能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步伐。探索建立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目录制度,加快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引导用能单位和金融机构投资方向,加快适销对路高效节能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发挥各级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的作用,引进先进节能技术、理念,开展节能课题研究,提高节能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巩固节能成果。加强节能监察机制建设。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节能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节能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在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限额标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计量标准、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执行情况加大检查力度的同时,组织对能效标识、差别电价、景观照明、中央空调温度、公共建筑照明和供暖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五)强化节能目标责任,严格落实考核奖惩。要将节能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各区市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保证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行双目标责任考核。继续实行节能问责制,对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政府、部门和重点用能企业,严格进行节能绩效考核。健全考核结果运用制度,严格落实节能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一票否决制度。完善节能奖励制度,表彰奖励节能先进典型。

(六)加强节能组织领导,深化节能全民行动。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一把手责任,将节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重点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节能主管部门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密切部门配合,健全联动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节能工作局面。深入解读节能法规政策,普及节能知识,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培育建设节能教育示范基地,组织好节能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全民节能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普及节能法律法规、节能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使节能成为全社会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